我們從沒看過自己坐小火車的樣子
有一天我去全聯買東西,先是看到門外有個看起來 60 幾歲的先生小心翼翼地端著手機,對著一個方向;好奇心驅使我順著他對著的方向瞧去,有個 4 歲的小女孩坐在投幣式小火車上,手握著方向盤,笑咪咪地看著「她的阿公」。
這時正好一個十塊錢的時間到了,阿公一邊走近拿十元硬幣給她一邊說:「還沒唷還沒唷,阿公還沒準備好喔!」他站回我第一時間看到他的位子,端起手機,穩穩地把心愛孫女放到畫面的正中央,按下開始的按鍵並同時說:「好了!」,小女孩嫩嫩的小手投下硬幣,咚一聲後,投幣式小火車發出那熟悉的童謠聲響 ……。
阿嬤的 Skype,Status:上線
這是 12/10 那天,在 Facebook 的最新動態上看到朋友分享的照片:
按讚數不停地增加,下方的討論串更是熱絡,大家又驚又喜、七嘴八舌:我可以跟你阿嬤聊天嗎?是阿嬤自己申請的嗎?你的阿嬤好像比她的孫子聰明 XDD?我想跟阿嬤視訊!後來朋友回應說:「叔叔幫她申請帳號的,現在家裡有一支電話是專門 FOR SKYPE,打過去我阿嬤就會接,超邱的!!!」我這個台客朋友難得溫馨可愛的一面,我還真沒看過。
如果上下班搭車無聊時就能跟阿嬤 Skype 一下,是多麼幸福的事呀。
慈母手中 LINE
「吃飯了沒」、「今天會下雨,出門帶傘」、「幫你和弟弟買了外套」、「我和你們老爸下週六跟社區要去旅遊,你們晚一週週末才回家」
我有一位從高雄來到臺北工作的朋友,他說他們一家人感情不差,聚在一起很熱鬧但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講電話時特別容易話不投機,感到尷尬。去年農曆過完年後,他開始收到媽媽的簡訊,都是字數不多的簡短關心。他知道平常都講閩南語的媽媽,不太熟悉注音拼音,再加上手機按鍵上的符號字很小,要寫任何一小則訊息都是很吃力的。自從母親節他們兄弟合送一臺智慧型手機給媽媽後,母子們的情感有了含蓄溫暖的改變。
手機裡的手寫輸入功能完全減輕了媽媽辛苦ㄅㄆㄇ的困擾,她不但可以在晚餐準備好正等先生一起開飯時的空檔 LINE 一下,也很方便在看到新聞氣象預報時就給在外地工作及讀書的兒子們叮嚀一聲要帶雨具或外套。除此之外,我朋友覺得他媽媽最有趣的舉動是很愛用表情符號,總是讓他會心一笑,心想我怎麼從來都不知道我老媽這麼可愛。聽到這裡,在場的我們這群朋友都很羨慕,甚至嚷嚷也要幫爸媽換手機了。
比起一千三百前的母親只能一針一線地為遊子縫上滿滿的愛與不捨,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真的很幸運,有好多種方式可以給予或得到關心。換句話說,現代的媽咪不必再挑燈密密縫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指在手機上比劃比劃就能透露出,母愛。
延伸閱讀:
Image via Kheel Center, Cornell University,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