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圖表(Infographic)是最近一個非常流行的話題,其主要目的是把大量的資訊整理成一張好用的圖表,加上有趣的視覺或故事效果,可以讓讀者可以快速的吸收大量的資訊。在設計資訊圖表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到底如何把大量的資訊同時呈現在讀者面前,又可以清楚的標示出我們想要強調的重點呢?
人類的視覺搜尋系統其實很有趣,當大量的資訊同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很容易、一下子就可以找出不同的資訊,有時候我們又會覺得很困難、要花一些時間才能找出不同的地方。到底這兩種不同的差異是由什麼原因所引起的呢?
視覺搜尋系統
當一個影像刺激在被我們的視覺系統辨識時,有一些影像的屬性很容易就可以被大腦處理,這些基本特徵(Basic Feature)在視覺神經的前端就會被辨識,讓我們的大腦分辨這些影像屬性更容易一些。因此如果我們設計大量資訊的時候,如果能夠善用這些基本特徵,那麼就可以提高讀者的閱讀效率了!
在關於視覺搜尋的實驗中,讓受試者從一許多個「X」裡面挑出一「O」,然後再讓他們從「┸」裡面挑出一個「┼」。我們把所有的視覺元素稱作刺激總量,大部分的元素(「X」和「┸」)稱為干擾物,唯一不一樣的那個元素(上面例子的「O」和「┼」)稱為目標物,而實驗的目的,就是要檢測在干擾物增加的情況下,受試者會不會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才能找到目標物。
容易被辨識的基本特徵
在視覺搜尋實驗的結果中,找到了一些特徵是很容易被我們的搜尋系統所辨識出來的,包括了下列四點:
- 顏色
- 線段方向
- 大小
- 運動
舉例來說,在一群紅色的球體中尋找一顆藍色的球,無論你增加多少顆紅色的球,受試者都可以用幾乎相同的速度找到目標物(藍球)。或是當所有東西都靜止不動的時候,我們可以快速的找到那個唯一在移動的目標!出乎意料的,我們的大腦對於歪斜線段的敏感度也很高,可以快速的找到傾斜的線條。
因此,如果你在設計呈現大量資料的介面,那麼同時用上四種元素中的一兩種也許是不錯的選擇。把要強調出來的資料放大再填上不同的顏色,可以幫助讀者幾乎不耗費精神的判斷,也同時強化了資訊的重點,增加判讀圖表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陳一平(2011)。視覺心理學。台灣:翔郁整合行銷。
[2] Ware, Colin (2008). “Visual Thinking: for Design”
Image via Lauren Manning,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