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注意盲視:如同保護色般的視覺效應

我們一般都以為我們的眼睛是由下而上所驅動的,也就是先被某種東西吸引目光,然後才去觀察是什麼東西吸引我們的目光。我們可以先看看下面這個影片:你需要仔細的觀察裡面白色衣服的人總共傳了多少次球,在看完影片之前,千萬不要繼續閱讀文章。

你注意到影片裡面出現的大猩猩了嗎?剛剛有一個大猩猩走過整個畫面,還對鏡頭用力搥了搥胸口。這是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 Christopher Chabris & Daniel Simons 所提出的不注意盲視(Inattentional Blindness)實驗,實驗結果顯示有一半的觀察者都沒有注意到大猩猩的經過,只有另一半的人有觀察到大猩猩。

 

兩種觀察事物的方式

為什麼我們會對這麼大的東西視而不見呢?

其實我們的視覺觀察系統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下而上,而另一種剛好相反。所謂的由下而上,是指我們的眼睛先看到東西的特徵(Feature),然後由特徵建構模版(Pattern)並形成物件(Object),最後由我們的大腦處理判斷我們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麼。這種模式我們稱作「資訊驅動的模型建構」,舉例來說,我們常常被畫面上會移動的東西吸引目光,這個正在移動的資訊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然後我們才目光移動到會移動的事物上。透過觀察這個事物的細節,我們才了解我們看到了什麼東西。

但是其實我們有另外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就是由上而下的驅動方式,我們稱為「注意力增強資訊建構」,這種觀察事物的方式,是我們先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想看的事物上,然後眼睛就會對這種事物特別敏感,進而觀察到更多細節。

你也許可以試試看下次在街上特別觀察紅色的事物,你會發現大馬路上紅色的東西絕對超乎你想像的多,而且這些東西你們平常都觀察不到。但是當你將注意力集中在紅色上時,其他的色彩就都從你的眼睛理消失了。

資訊建構方式

 

降低大腦的負擔

我們的大腦會自動過濾這些「我們可能不需要」的資訊,以降低大腦平常運作時的負擔。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映入眼簾的每一個事物都需要經過大腦的處理,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我們有時候看不到我們眼前的東西就是如此,一旦當你認真觀察,這些細小的事物就會浮現在你眼前。

如果讓我們一起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就會發現其實這個世界是很不一樣的喔!

 

延伸閱讀:

低解析度的人類視網膜?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資訊和特殊效果的絕妙平衡

 

參考文獻:

[1] William Lidwell, Kritina Holden, and Jill Butler. (2003). Universal Principles of Design.

[2] Ware, Colin (2008). “Visual Thinking: for Design”

Image via  DNisha, CC license.

透過瀏覽器直接拖放(Drag & Drop)圖片上傳早已不是新鮮事,網路上也有許多 JQuery 的插件可以直接套用(例:Blueimp、 Dropar...
錯誤處理是人機介面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當系統發生錯誤的時候,告知使用者系統處於什麼錯誤狀態、以及如何排除錯誤狀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清楚的讓使用者知道到底錯誤是...
心理學家 Kunz 和 Wolcott (1976) 做了一個有趣的心理實驗,大意是他們邀請兩個受測者同時一個小房間,並在實驗人員的幫助下完成一個其實與實驗完全...
記得停電時伸手不見五指的狀況嗎?你可能要伸出手來摸摸牆壁與家具,確認現在所處的位置才有辦法移動到你的目的地。少了視覺的回饋是不是瞬間就讓你無助了起來? 其實這樣...
一般人常常在聽到「駭客 (Hacker)」這個詞彙的時候,第一個反應便是負面印象,並且和入侵網站、盜用帳號、盜刷信用卡或盜取個人資料等等犯罪行為連結。但其實 H...
本文原文為設計大師 Don Norman 於 2010 年 11 月 26 日發表於 Core77 的文章 Why Design Education Must ...
© 2013 Desiring Clicks.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