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鈕和超連結不一樣

按鈕和超連結不一樣

對於許多網頁設計師或工程師而言,按鈕和超連結有著極為相似的程式碼,基本上他們也是出生自相同的歷史來源。但是他們在使用者介面與行為上其實有著非常不同的發展。按鈕代表著動作,而超連結則代表著導覽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越來越多元化,從傳統的網頁快速的發展到如同本機軟體(Native Application)般的網路服務,有著許多承襲自傳統的使用者介面:藍色的超連結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應該許多人已經忘記這個藍色的超連結有個互動方式,就是會在造訪過後變成紫色)。

超連結是一個從網路開始發跡的使用者介面元件,然後逐步發展到如 Windows Word 的說明文件這種本機軟體上。超連結提供一個顯而易見的互動功能:導覽。他容許使用者在眾多的文件之間來回穿梭,在文件中看到重要的關鍵字,就可以點選這個關鍵字來更進一步了解他的內容。這種交互參照的功能,就像是文件之間的任意門般,讓使用者可以遨遊在網頁或是文件之間,幾乎不會有什麼負擔。

接著許許多多的網路服務出現了,超連結透過圖片或是 CSS 技術以按鈕的形式出現在網路上,來提示使用者這個超連結是提供一個如同動作的行為,如購買商品、邀請好友或回應留言等功能。按鈕本身就附帶著一種動作的隱喻,讓使用者感覺到他「按下去」了,並期待系統產生什麼回應,進而進行下一步的操作。

讓動作用按鈕呈現;導覽則用超連結表示。例如,在設計一個購物網站的時候,超連結可以用來導覽商品間的相互關係,讓使用者一個接著一個的瀏覽你的商品。按鈕可以讓使用者把你的商品放入購物車,接著付款結帳。用動詞來當做按鈕的開頭,會更強化按鈕的動作暗示。這兩著之間的使用者行為模式有著極大的不同,盡可能的讓你的介面符合這項原則,可以大幅的減輕使用者在應用程式中的使用負擔。

考慮看看 Amazon.com 的購物組合推薦,「全部加入購物車(Add all three to Cart)」這種行動使用按鈕表示,「顯示運送細節(Show availability and shipping details)」和商品名稱則使用超連結來導覽。清清楚楚的分開了動作和導覽的行為,讓消費動作輕巧又優雅。

Amazon

按鈕和超連結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雙胞胎兄弟呢!

Image via seanmcgrath, CC License.

許多的網站都會採用標籤系統來讓使用者自己管理自己的分類。而通常,標籤系統為了讓使用者使用得更順利,會採用一種「標籤推薦系統」來幫助使用者快速的選擇自己所希望輸入...
錯誤處理是人機介面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當系統發生錯誤的時候,告知使用者系統處於什麼錯誤狀態、以及如何排除錯誤狀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清楚的讓使用者知道到底錯誤是...
我們往往可以記得高中或大學畢業那天發生的有趣故事,卻難記得五分鐘前臨時要你記住的朋友的電話號碼。在記憶的時候,我們的記憶主要可以區分為短期記憶(工作記憶)與長期...
許多時候我們選擇用 Illustrator 來完成工作。Illustrator 最大的優點在於可以輕易將圖形量化並修改、以及可以在完成製圖後再來考慮大部分的「後...
不管是 UI 介面還是網頁設計人員,在協同工作時一定都會遇到彼此溝通的問題。當視覺設計師將規劃好的版面交給網頁工程師完稿之後,或多或少都會發現呈現的結果與最初設...
Apple 公司於 2012 年 9月 2 日於舊金山發表了 iPhone5 手機,首次更改螢幕尺寸的動作讓許多開發人員與使用者與之嘩然,還記得 iPhone5...
© 2013 Desiring Clicks.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