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覺不一定會有知覺」,就像是自己的心跳聲,雖然平常我們都沒有知覺,只要靜下心來就會聽的到;平時我們幾乎都不會注意牆上的時鐘的滴答聲,但是一旦開始要注意時間的時候,滴答聲就開始隆隆作響。無論是心跳聲還是滴答聲,其實對於我們的聽覺神經而言一直都在產生反應,但是因為我們並沒有把專注放在聲響上,當然也就不會產生知覺了。
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12

巴普洛夫(Ivan Pavlov)是個俄羅斯的科學家,他利用狗做實驗:每天搖鈴鐺,然後讓狗看見食物流口水。重複了幾天之後,只要搖鈴鐺,狗就會開始流口水。鈴鐺就是狗的「巴普洛夫提示」,成為了狗與食物間的連結,流口水的反應則稱為「巴普洛夫反射(The Pavlovian Reflex)」。

鄧巴(Robin Dunbar)是一名任教於利物浦大學的人類學家,他認為所有的靈長類都請向與其他同類的社交規模一致,而且社交規模的數量和大腦新皮質的大小有關。鄧巴認為有五種認知能力影響社交規模的大小:

所謂的無尺度(Scale-Free),指的就是遵守冪次法則(Power Law)分佈現象的行為。而冪次法則和一般人常聽到的 80 – 20 法則十分相近,如上圖所示,僅少部分(20%)的人從事大量(80%)的某種行為,而大部分(80%)的人則較少(20%)從事此行為。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