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停電時伸手不見五指的狀況嗎?你可能要伸出手來摸摸牆壁與家具,確認現在所處的位置才有辦法移動到你的目的地。少了視覺的回饋是不是瞬間就讓你無助了起來?
其實這樣的體會同樣也適用於使用產品的經驗上。大抵來說,使用者幾乎都在第一次使用某產品的經驗決定了對該產品的好感度。回想你興沖沖的抱回某樣電器產品,第一次使用的經驗,你案著說明書一步步安裝完成,按下啟動的那刻居然無法運作,心情真的無法形容的差勁與沮喪
我前幾個月拿到一台親戚送的音響,大概是內部韌體的程式沒有寫好,按了 home 鍵後毫無反應,我開始焦慮了,一連按了好幾下 home 鍵,還是停留在同一個畫面。 於是我就放棄了,等到半個小時後回來才發現畫面終於回到主選單了。 我猜想大概是每按一次 home 鍵, 系統就重新載入一次,所以才等了這麼久。這個產品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黑箱,我完全不知道現在到底發生了甚麼問題,我應該要做甚麼才是對的。
德製的某牌濾水壺從一開始廣告出來,就非常讓人驚豔。首先,它顛覆了濾水器都只能裝在廚房的隱密角落的印象。把濾水的動作真實的展現在你眼前。你只要把水龍頭打開,裝進這個濾水壺裡,倒出來的水就是乾淨可以飲用的水了。第二,你再也不用記得甚麼時候要更換濾心了,因為要不要換濾心,濾水壺會自動顯示告知你。
其實這並不是甚麼多了不起的發明,只是把看不見的濾心讓你看見了。一個小小的改變卻換來使用者大大的安心。這就是回饋的重要:永遠讓使用者知道,我做對了嗎?
另一個相同的概念,芬蘭的烤魚罐頭設計:使用者把外包裝撕開,裡面是一小段樺樹的樹幹,點火把樹幹燒完,裡頭的烤魚也就烤好可以享用了。十分合理又完全讓使用者清楚看到所有處理的過程,還帶來了戶外烤魚的樂趣。
在越是電子化產品的時代,即使所有的零件都黑箱化了,唯一與使用者接觸的介面就越該擁有清楚的提示與回饋,讓使用者清楚自己應該要怎麼做,不要使用者去猜。一但讓使用者去猜測如何使用,該產品就注定要走向失敗一途了。